PCMCIA卡PC卡的連結性
PCMCIA/PC卡,是用來擴充筆記型電腦的標準規格配備。
侷限於筆記型電腦天生的尺寸,是不可能在其主機板上有一般ISA或PCI插槽的。
Type I = 3.3mm 厚
Type II = 5.0mm厚
Type III = 10.5mm厚
1989年,國際個人電腦記憶卡協會(PCMCIA:
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為攜帶式電腦公佈了內建電路板卡片的規格。
1990年,公佈PCMCIA
1.0 並有規格Type
I 及Type
II 實作出來。
1991到1994年公佈PCMCIA
2.0 及2.1
並增加對Type
III的支援。
1995 年制訂PC卡標準,定下3.3伏特,並增加對DMA的支援,寬度32-bit
的匯流排寬度及可伸縮視訊信號的規格(Zoomed
Video)。
第一個以PCMCIA規格發展出來的卡片是數據機卡,以及能增加系統記憶體的記憶體卡。
現在,妳能看到各式各樣的PCMCIA卡以小小一張Type
I或Type
II規格出現,如56k數據機卡,ISDN卡,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大哥大卡,或LAN區域網路卡。
記憶體,PCMCIA卡及PC卡的連結性
要在這薄薄的卡片上連結一般的電話接頭如RJ11/RJ45有兩種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叫做懸掛頭。
如上圖所示,這種懸掛頭的纜線,藉著一個薄薄的接頭接在PCMCIA卡上,懸掛頭的另一端則是讓妳可以插上一般LAN或家用電話線的接頭。
這種小巧薄扁的接頭的確能符合PCMCIA的尺寸,但也因為其精細脆弱,若粗心的插拔,就很容易損壞。
這種情形常常發生在這種延掛於地上的信號線被人不小心絆拉到的時候。
為了解決這種常見的問題,有些PC卡廠家,就做出來了一種叫做'Realport'的卡片。
這種卡片是Type III 形式有10.5mm厚度,它一張卡佔掉兩個Type
II或Type
I插槽。
妳可以直接將LAN/Modem/ISDN信號線接頭就直接插在這種卡上。
但,同時,妳得犧牲掉一個Type
II的插槽空間。
大部分的筆記型電腦都有配備兩個Type
II的插槽,換言之,一次就僅能用一張這種叫做'Realport'的插卡。
接續:
記憶體,PCMCIA卡及PC卡的連結性
我們也要稍注意一下筆記型電腦裡面這些附件的匯流排頻寬。
|
16位元
輸出/輸入 |
16位元
DMA(direct
memory access) |
Cardbus
(32位元爆發模式) |
Byte mode |
3.92 Mbytes |
10 Mbytes/sec |
33 Mbytes/sec |
Word mode |
7.84 Mbytes |
20 Mbytes/sec |
66 Mbytes/sec |
Dword mode |
|
|
132 Mbytes/sec |
Cardbus架構32bit寬的匯流排代表著由老舊的ISA(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進化到PCI時代效能的顯著提升。
一些時下的卡片或許還沒能受惠於這種32bit存取的好處。
但,100
MB(百萬位元)的網路卡鐵定可以。
除了32bit寬的匯流排,PC卡裡還有一種稱為ZV(Zoomed
Video )埠。
這種傳輸規格是一種經由PC卡到機板上視訊信號晶片或音效晶片,點對點,單向性的信號路徑。
經由這種配有ZV (Zoomed Video )埠的卡片,妳可以為您的筆記型電腦接上數位相機,MPEG2-解碼機,或DVD解碼卡。
最近,Intel(英特爾)正在為機動型電腦推行兩種架構標準,一種稱為'MiniPCI'(迷妳PCI)PCI卡槽,一種稱為'MDC'
(Mobile
Audio/Modem Daughter Card: 機動式音效/數據子卡)。
一般通用的PCI卡槽對寸土寸金的筆記型電腦而言實在是太大了,但是市場上又有一些像Ethernet
LAN(乙太區域網路),token
ring LAN(token
ring環
區域網路),及其他升級配件,如Bluetooth(藍芽)存在的需求性。
MiniPCI規格的插槽提供了這些產品因應市場變化的彈性。
另外,通常筆記型電腦裡的數據機都是特別為此款筆記型電腦型號而設計的。
但全世界有各式各樣的筆記型電腦,考量到要為這些各型號的筆記型電腦一一設計出特定的數據機來,實在是惡夢一樁。
這種情況下,MiniPCI及MDC模組化就對製造廠商幫助很大。